关键词: 全国招教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
| 
					 态度的结构  | 
				
					 认知成分  |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 
			
| 
					 情感成分 (核心成分)  |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 
			|
| 
					 行为成分  | 
				
					 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 
			|
| 
					 品德的结构  | 
				
					 道德认识 (基础;核心)  | 
				
					 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 
			
| 
					 道德情感  | 
				
					 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 
			|
| 
					 道德意志  | 
				
					 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 
			|
| 
					 道德行为 (衡量标志)  | 
				
					 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 
			
| 
					 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 
			||
| 
					 道德发展阶段  | 
				
					 年龄段  | 
				
					 主要特点  | 
			
| 
					 自我中心阶段/无律  | 
				
					 2—5岁  | 
				
					 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  | 
			
| 
					 权威阶段/他律  | 
				
					 6—7岁  | 
				
					 尊重权威和年长者的命令  | 
			
| 
					 可逆阶段/自律  | 
				
					 8—10岁  | 
				
					 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 
			
| 
					 公正阶段  | 
				
					 11—12岁  | 
				
					 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  | 
			
|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  | 
			|||
| 
					 三水平  | 
				
					 年龄段  | 
				
					 六阶段  | 
				
					 主要特点  | 
			
| 
					 前习俗水平  | 
				
					 9岁以前  |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 
				
					 儿童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  | 
			
|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 
				
					 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 
			||
| 
					 习俗水平  | 
				
					 10—20岁  |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好孩子取向阶段  | 
				
					 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  | 
			
|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 
				
					 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最重要的是看该行为是否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  | 
			||
| 
					 后习俗水平  | 
				
					 20岁以后  |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  | 
			
|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良心公正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 
			||
| 
					 过程  | 
				
					 主要特点  | 
			
| 
					 依从  | 
				
					 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 
			
| 
					 认同  |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由于对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与榜样一致; 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 
			
| 
					 内化  |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 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 
			
|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等  |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登录下载附件
微信扫码登录下载附件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安识别添加
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