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详情

2019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政治复习资料(一)
2019-01-25 11:47:18

关键词: 特岗教师

2019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政治复习资料(一)

1、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历程

①石器,是人类制作的初工具,在原始社会很长一段时间有决定意义。

②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畜牧业和农耕业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2、生产力的含义和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

(1)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

(2)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表现在:①生产工具极其简陋;②劳动对象范围狭窄(初仅限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小动物,后来才扩展到土地、种子等);③原始人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3、生产关系的含义

(1)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2)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①生产资料集体所有;②平等、互助合作的劳动关系;③平均分配消费品。

4、原始社会其它相关知识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阶段和低级阶段;

②氏族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基本单位,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③原始社会后期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劳动、私有制先后出现。

5、阶级和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过程

①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战俘就成为剥削奴役的对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战俘成为初的奴隶,氏族首领成为初的奴隶主;

②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穷人遇到天灾人祸向富人借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成为债务奴隶;

③随着奴隶劳动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④阶级的出现,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出现了。

⑤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

6、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表现:

①金属工具的使用;②农业和畜牧业的显著发展;③手工业的兴起;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7、文字出现的意义

①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

②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要的条件。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8、奴隶制是野蛮的剥削制度

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繁重的劳动。

9、奴隶社会其它相关知识

①在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要的前提。

②几种现象出现先后顺序:生产力提高--个体劳动--私有制--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国家。

10、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具有明显进步性的表现

①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

②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的土地;

③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土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1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①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

②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

③这样,农民就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受地主的剥削。

1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

主要方式:榨取地租。

其它方式:①放高利贷;②苛捐杂税;③服徭役。

13、封建的统治罗网包括

①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②不仅依靠暴力统治,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扬“君权神授”,扶植教会势力,以禁锢劳动人民的思想。

14、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①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日益扩大的市场要求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极端贫困,无法提高购买力;

②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使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劳动力都得不到解决。

15、封建社会其它相关知识

①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高形式。

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比中国晚得多。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2024年特岗教师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安识别添加
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相关推荐

(c)2008-2023 招教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
协会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备案信息
中国信用
企业认证
网络110
报警服务